淮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淮南市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4-04-15 15:50信息來源:淮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文字大?。篬    ] 背景色: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淮南市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淮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47


淮南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決策部署,為了以更高站位、更高水平、更大格局參與和融入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大局,在集群建設中發揮淮南作用、實現淮南作為,立足淮南市農業資源稟賦和綠色食品產業基礎,打造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產業生態優越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緊扣優勢特色產業,加快提升產業能級,推動綠色食品“雙招雙引”工作取得卓越進展,綠色食品企業做大做強,質量效益水平不斷提升,綠色食品產業鏈向高端躍升,形成產業集聚程度高、產業發展質量好、產業提升動力強、具有淮南特色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產業規模躍升。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做強優勢產業,布局高成長產業,形成集綠色優質產品供應、特色產品制造和現代商貿物流于一體的產業集群。2027年,培育年產值超20億元企業2家,5億元企業20家、超億元企業100家以上,培強特色企業,加強小微企業培育扶持,構建“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梯次發展格局,產業規模達880億元。

——產業優勢彰顯。圍繞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制品兩大核心產業,顯著提高優勢特色產業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到2027年,新增以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制品、品質糧食、綠色蔬果、預制菜等全產業鏈規上企業40家以上,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700個,農產品區域公品牌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培育6個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

——產業深度融合。推動一二三產緊密融合,打造完善的綠色食品產業專用原料供應基地體系;打造3+5+N”物流樞紐體系,形成1+6+N”干支銜接的三級冷鏈物流設施體系,顯著提高冷鏈物流配套服務水平。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創建“政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和高度開放、共享的綠色食品創新體系。到2027年,新建冷物流集配中心5個,新建地方特色產業研究院、公共檢測中心等平臺機構4個。

二、重點任務

依托糧食、畜禽、蔬果、水產等綠色優質原料資源稟賦,加強區域協同和產業上下游配套,合理布局“雙核四翼四驅”產業體系,實現“一縣一園區、一園一特色”,形成淮南市綠色食品產業“一區三園多基地”的發展新格局。

(一)增強優質原料保障能力。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等“三品一標”為核心,加快建設大規模、集約化的沿淮綠色優質專用食品原料種植基地,持續提升原料供給能力和質量。整合現有資源,向有機、綠色、營養型產品全面發展,樹立品牌意識,滿足淮南牛肉湯和八公山豆制品兩大核心特色產業對專用化、標準化原料的供給需求。

(二)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立足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制品等優勢特色產業資源,推動大型骨干企業做優做強、中小型企業做特做精、小微企業規范發展,形成“龍頭領軍企業+優勢骨干企業+快速成長企業”的雁陣企業群。加強高水平規劃布局,引導企業向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集中,放大產業集群效應。提高綠色食品產業園區建設水平,完善園區供電、供水、供氣、固廢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揮聚合輻射效應,推動形成一批特色園區、專業園區、配套產業園區和小微企業園。擇優引進農產品預處理、冷鏈物流、包裝印刷、電子商務等企業,推動生產要素優化升級,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三)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加強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淮南企業+科研平臺+人才隊伍”為基礎,以科研院所的“科研機構+領軍團隊+先進技術”為支撐,共建聯合研發平臺,持續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系。加強龍頭企業研究機構培育建設,鼓勵頭部企業牽頭或參與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建設,力爭規模以上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研發機構100%全覆蓋。

(四)強化質量安全保障。指導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嚴格供貨管理、進貨查驗、生產過程控制、出廠檢驗等,定期開展食品安全自查。鼓勵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實施GB/T1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認證,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標準的宣貫培訓,建立全過程全鏈條質量安全風險防范體系。鼓勵企業實施誠信管理體系國家標準,建立綠色食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制度。建立從綠色食品原料種養殖、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加大對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和抽檢監測力度,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防原料污染等食品安全風險。強化食品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

(五)塑造特色品牌文化。推動淮南綠色食品領域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綠色食品品牌,鼓勵企業將中華傳統飲食制作技藝與現代食品生產技術工藝合理結合。實施品牌提升行動,打造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依托,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核心的品牌矩陣。

(六)拓寬升級銷售渠道。積極參與長三角綠色農產品服務中心“皖美農品”上海會客廳建設,依托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合肥、上海)、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等展會,加強淮南綠色食品宣傳推廣,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小程序等,開設淮南綠色食品專區。搭建淮南綠色食品產業、企業、產品全方位展銷平臺。支持淮南綠色食品企業深化與企事業單位團餐合作。支持企業開展網點布局,建設一批旗艦店、直營店、社區專營店等,構筑淮南綠色食品產業打入長三角地區的“前沿陣地”,打通銷售的“最后一公里”。

(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支持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加快應用節水、節能、節糧的加工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清潔高效制造工藝,提升加工轉化率。強化大氣、水、土壤、固廢(白色垃圾)污染防治工作,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及食品安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綠色食品全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原料采收、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數字化發展。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推動加工工藝流程再造,加快產品迭代更新。

三、重點產業

明確“雙核四翼四驅”發展戰略,形成“布局合理、重點突出、特色明顯、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全面對接綠色食品原料,突出特色優勢引領,做大做強專業領域產品和品牌,營造產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

(一)雙核引領,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1淮南牛肉湯。一體推進門店經營和規?;a,大力推動淮南牛肉湯產業整合集聚。加快淮南牛肉湯集體商標申報和淮南牛肉湯標準化體系建設。重點打造淮南牛肉湯示范門店、產業專業園區和生產加工基地,整合原料供應、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物流配送全產業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向“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規?;卑l展。到2027年,全面打造效益較大、引領帶動效應強的淮南牛肉湯加工產業集群,建成產值超30的專業園區2個,年營收超10億元的專業市場1個,淮南牛肉湯規上企業達20家以上,淮南牛肉湯全產業鏈總產值超500億元。

2.八公山豆制品。挖掘和發揮“八公山豆腐”品牌與文化內涵,立足優質高蛋白大豆原材料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規?;潭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高的傳統鮮食豆制品產業,引領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豆腐乳、豆干、高纖維豆渣餅干等精深加工產業,培育和發展一批在省內外市場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品牌。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對接院士團隊、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豆制品科研平臺、研發中心;探索發展全豆豆腐、植物基飲料、植物肉等新興豆制品產業,推動產業“高質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2027年,打造35家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建成產值超20億元的專業園區1個,推動淮南成為全國豆制品全產業鏈高效增值利用的典型示范區域,總產值突破100億元。

(二)四翼齊飛,持續發展優勢產業

1.品質糧食。以優質稻米和專用面粉為基礎,加快提升壽縣大米、店集貢米、馬店糯米和小麥專用面粉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新型主食加工產業,重點開發蒸谷米、胚芽米、營養強化米、方便米飯和面包、面條、饅頭面制品等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米面制品,推動主食制品加工規?;?、標準化發展。到2027年,新引入或培育5家以上具有稻米精深加工能力的企業,壯大一批已有較好基礎的米初加工企業轉化為精深加工企業,建成產值超50億元的園區2個,總產值超300億元。

2.綠色果蔬。以潘集酥瓜、曹庵草莓、食用菌為切入點,重點發展精品水果、鮮切果蔬等高端產品,強化品種選育,打造標準化、規?;姆N植基地,培育和發展一批在省內外市場具有競爭優勢的地標性品牌。持續完善冷鏈物流系統,升級改造、精細化分級加工設備,積極推進精品水果產業的發展,推動酥瓜、草莓等優質產品高品質保鮮輸出。利用3T冷鏈保鮮技術、冷殺菌、高溫瞬時殺菌等現代加工技術,保持色澤、風味、營養等品質,生產高品質鮮切果蔬。到2027年,新引入或培育12家高端精品果蔬大型企業,總產值超110億元。

3.預制食品。圍繞完善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構建預制菜產業生態,打造以淮南牛肉湯、畜禽預制菜、水產類菜肴為主的預制菜產業聚集區。接續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要素成本,打造徽派預制菜投資“首選地”、產業布局“新IP”、工旅融合“新坐標”,做強硬實力、做優軟實力,推動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7年,引入、培育和打造30家以上有較強影響力的預制食品加工企業,形成以淮南麻黃雞、壽縣白鵝、調味小龍蝦、烤魚、調理肉類等大品類為引領,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總產值超120億元。

4.精優乳制品。以益益生態牧場、墾健智慧牧場為依托,不斷擴大優質奶牛養殖基地規模,保障奶源供應。顯著提升產品檔次,滿足更高的消費需求,輻射皖北周邊及省外市場,形成規?;?、品牌化效應。加快奶業轉型升級,推進養殖加工流通一體化發展,提升企業奶源、產品、渠道全產業鏈競爭水平。建立和完善冷鏈配送體系,在市內率先開展社區“最后一百米”冷鏈配送服務模式探索,擴大巴氏奶等低溫乳制品生產供應。到2027年,新增優質牧場12個,奶牛數量增加到0.8萬頭,牛奶產量增加到4萬噸以上,總產值超5億元。

(三)四驅協同,培育發展高成長產業

1.休閑食品。以休閑豆制品、糯米鍋巴、風味禽肉制品、堅果、炒貨等為重點發展健康營養休閑食品。推進休閑食品加工智能化水平,利用技術和應用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大力開發電商平臺、商超、交通樞紐、休閑食品專賣店等消費場景,多方面整合協同推廣,實現線上線下對目標市場的廣泛覆蓋。到2027年,培育58家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年產值超5億元企業1家,總產值超20億元。

2.調味品配料。大力招引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做大產業承載平臺,加快形成規模大、種類全、檔次高的調味品產業集群,形成調味品品牌效應,推動調味品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延伸。到2027年,引入或培育產值超億元企業35家,總產值超10億元。

3.功能健康食品。積極發展大豆膳食纖維餅干、大豆復合面條等具有營養功能導向的高附加值產品。深度挖掘功能健康食品上下游產業資源,培育一批省內優強企業,強化產學研合作,開發小麥、大米結合大豆膳食纖維、大豆肽、卵磷脂等活性功能因子產品和低GI米飯等產品。持續推動傳統行業功能健康食品產業拓展延伸,積極引入國內外功能健康食品領域頂尖龍頭企業,帶動功能健康食品全產業鏈快速發展。到2027年,引入、培育和打造35家在區域范圍內有較強影響力的功能健康食品企業,總產值達10億元。

4.食品裝備與包裝設計。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加工裝備制造和包裝設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支撐和提升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制品產業以及其他綠色食品產業的配套服務水平。提高加工機械的靈活性、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開發柔性適度加工技術和裝備,發展適應綠色食品多品種、柔性化、小批量的個性化產品。推動智能制造裝備數字化迭代升級、規模崛起、突破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食品包裝與智能制造裝備企業。2027年,引入、培育或壯大35食品智能裝備制造和包裝制造及設計企業,總產值達10億元。

四、重點工程

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全力組織實施“雙招雙引”、園區建設、企業培育、創新驅動、產業鏈升級、品牌質量提升、開放合作等七大戰略性工程,全面提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

(一)“雙招雙引”工程。瞄準行業頭部企業,深入研究綠色食品產業梯度轉移趨勢、技術發展態勢,細化梳理綠色食品產業的鏈接點、發力點、突破點,建立招商引資目標企業信息庫和重點客商資源庫。充分發揮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專班作用,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立足淮南農產品資源和綠色食品產業基礎,精準招引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龍頭企業、配套企業。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以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等區域為重點招引方向,主動對接、靶向招商。2027年,全市新增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引資項目200個,其中投資額20億元以上項目5個、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引進綠色食品產業投資總額100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專班成員單位,各縣區、園區)

(二)園區建設工程。高標準建設壽縣農產品加工園區、淮南(鳳臺)國家農業科技園、八公山綠色產業發展園、毛集綠色食品產業園、潘集豆制品產業園等重點園區。支持各縣區結合區域特色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引導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強化園區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園區標準化廠房、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配套。積極引進知識產權、科技咨詢、人力資源等領域第三方服務機構,為園區企業提供精準專業服務。加快推進園區、產業集聚區周邊商業、醫療等生活配套建設,全面提升園區吸引力。到2027年,全市建成綠色食品產業園區8個,園區集聚綠色食品規上企業累計達150家。(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科學技術局、市經濟和信息化 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園區)

(三)企業培育工程。深入實施龍頭企業引培示范工程,鼓勵現有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打造行業前沿“拳頭產品”,加快成長為行業內龍頭企業。支持關聯企業通過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有效整合資源、資金、項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實現規?;?、集約化生產經營,向集團型企業進軍。加大對綠色食品企業在政策、資金、人才、服務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加速數字賦能,通過數字化技改和平臺化服務賦能,推動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能力。引導中小企業主動對接龍頭企業,嵌入產業鏈分工體系,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格局。2027年,全市綠色食品產業鏈企業達1000家,其中規模以上350家。培育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0家、國家級6家。(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學技術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縣區、園區)

(四)創新驅動工程。鼓勵企業、園區主動對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江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探索共同組建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積極開展“產學研推”合作,探索“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應用。支持綠色食品企業聯合組建技術聯盟,推動區域知識共享、協同創新。加快建設一批綠色食品領域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為綠色食品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培養提供平臺支撐。支持金融機構開發科技創新貸、科技創新保險等金融產品,謀劃設立專項基金,突破綠色食品產業研發資金制約。主動對接綠色食品領域專家、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爭取面向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帶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2027年,全市綠色食品企業建立各類研發機構350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60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0家,專精特新企業40家。(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各縣區、園區)

(五)產業鏈升級工程。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加快高標準農田、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提高糧食、生豬、家禽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壽縣大米、店集貢米、馬店糯米、淮南麻黃雞、壽縣白鵝、潘集酥瓜、曹庵草莓、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加強產區質量檢測,謀劃開展優質、綠色食品加工原料評優認證活動,提升優質綠色食品原料供給質量。鼓勵加工企業與種養殖企業聯動發展,支持加工企業推廣“工廠+基地”“公司+農業合作組織”經營模式,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和訂單生產等方式,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需關系,帶動本地種養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重點支持優質(專用)糧、畜禽、水產品、蔬果、豆制品、乳制品、食用菌等優勢主導綠色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藥食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非食用加工產品,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空間。2027年,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值與原料產值之比達2.8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創建優勢特色產業鏈2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縣區、園區)

(六)品牌質量提升工程。建立綠色食品基地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安全使用農獸藥、肥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保障綠色食品原料端生產過程質量安全。建立健全生產管理檔案制度和質量可追溯制度,確保綠色食品加工端生產安全可追溯。鼓勵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建立綠色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會商機制,引進高水平檢驗檢測人才及企業,健全綠色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升淮南綠色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統籌做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三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協同發展,做大做強淮南麻黃雞、鳳臺淮王魚、店集貢米等現有品牌。依托優勢綠色食品企業,加快培養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高的綠色食品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縣區、園區)

(七)開放合作工程。加快構建淮南、合肥農產品運輸、農業科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及農產品直銷的綠色通道,強化兩市在鮮活農產品運輸、交易、農業技術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等方面協同合作。主動對接閔行區,全面加強與閔行區在綠色食品領域的合作,探索共建綠色食品產業園、生產基地,共同謀劃推進一批產業轉移項目。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閔行區科研院所與淮南市建立技術轉移長期合作關系,構建“孵化在閔行、產業在淮南”“研發在閔行、生產在淮南”協同創新和發展模式。加強農業產業化合作,在閔行區設立淮南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促進淮南優質綠色食品對接上海市場。(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商務局,各縣區、園區)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頂格打法。實行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淮南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重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負責推進日常工作、調度督導。發揮考核導向作用,將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和市政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作為衡量各級各部門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績的重要內容。各縣區園區參照建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組織領導、工作推進體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強考核評估,為淮南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強化政策支持。落實淮南市財政支持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淮南牛肉湯產業發展專項支持政策,對綠色食品企業開展上市、兼并重組、新上項目、技改、科技創新、質量品牌建設等工作給予支持。組建綠色食品業發展基金,切實降低企業融資難度和成本,通過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吸引和帶動更多實力企業共同做好淮南綠色食品產業大文章。

(三)強化要素保障。完善資金、土地、人才、數據等要素支撐,確保各項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見效。支持綠色食品深加工領域重大高收益項目、重點企業改建擴建用地,提高用地投入產出比。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綠色食品生產領域,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購置設備以及投入設施,統籌用好財政資金,綜合運用財政補貼、貸款貼息、保費補貼、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保障產業鏈生產供應能力。

(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政務服務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服務環境,提供“一站式”的高效便捷服務,提高工作效能。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保障綠色食品企業重大招商項目順利實施。充分發揮各類服務機構作用,支持各類服務機構快速發展,精準為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融資信息、人才培養、經營管理等服務。加快成立綠色食品行業商會、協會,發揮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附件:1淮南綠色食品產業原料供給保障

2淮南市綠色食品產業布局


附件1

 

淮南綠色食品產業原料供給保障

 

原料產品

主要區域

稻米

壽縣、鳳臺縣、潘集區等沿淮水稻、糯稻種植基地

小麥

壽縣、鳳臺縣、潘集區、毛集實驗區中弱筋專用粉小麥、沿淮軟質小麥種植基地

大豆

壽縣、潘集區、八公山區等高蛋白大豆種植基地

蔬果

壽縣、鳳臺縣、潘集區、謝家集區、大通區優質蔬果及預制菜專用原輔料供應基地

食用菌

壽縣、大通區、鳳臺縣、潘集區

生豬

壽縣、鳳臺縣規模養殖場

肉牛

壽縣、鳳臺縣、潘集區、毛集實驗區等淮南牛肉湯專用黃牛養殖基地

家禽

壽縣、鳳臺縣、田家庵區、潘集區淮南麻黃雞、壽縣白鵝養殖基地

水產

壽縣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高塘湖、瓦埠湖、焦崗湖等大水面生態養殖基地

奶業

大通區、鳳臺縣牧場


附件2

 

淮南市綠色食品產業布局

 

八公山區:以八公山區綠色發展產業園、八公山豆腐食品產業園、八公山牛肉湯產業園為基礎和依托,打造“一區”的淮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核心聚集區。重點發展八公山豆制品加工產業、預制食品加工產業、淮南牛肉湯及配套加工產業,延伸拓展休閑食品加工產業;打造豆腐文化體驗、工業旅游融合目的地;積極與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緊密互動,構建全市綠色食品產業研發與創新中心,打造集中的公共檢測平臺。

謝家集區:以淮南西商農商城為核心,打造淮南牛肉湯全要素交易市場,服務周邊區域的綠色食品商貿交易和冷鏈物流的樞紐中心,有效支撐淮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集聚區建設;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打造淮南綠色食品貿易流通的核心載體,構建區域冷鏈物流樞紐,推動淮南優質綠色食品高效對外輸出。

壽縣:重點承擔“三園”中壽縣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任務,充分發揮良好的地理區位和產業聚集優勢,高起點打造稻米精深加工、八公山豆制品精深加工與全鏈條利用、各類速凍調理預制菜加工以及小龍蝦、甲魚等高附加值水產加工等產業;持續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引入和聚集優勢企業,打造方便食品類、預制菜類、休閑食品的原輔料供應和終端產品加工產業,延伸拓展調味品配料加工、功能健康食品加工和食品裝備包裝產業,構建全市綠色食品加工和供給重要基地。

潘集區:承擔“三園”中潘集區綠色食品園建設任務,有效整合和升級當地已有產業和資源,與“一區”“多基地”開展深入協同聯動與互補,重點發展豆腐、腐竹、響鈴卷規?;孽r制豆制品加工產業、打造豆渣餅干等豆制品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產業,延伸拓展休閑食品加工產業。堅持發展糧食生產加工企業,重點發展水稻、小麥等優質農產品。

毛集實驗區:承擔“三園”中毛集綠色食品產業園的建設任務,依托毛集牛肉湯文化融合產業園,打造淮南牛肉湯文化傳承和展示集中區域,重點發展淮南牛肉湯及配套產業,建立淮南牛肉湯研發、創新、檢測和標準化基礎的核心載體,延伸拓展各類預制食品產業。

鳳臺以鳳臺開發區食品園區為基礎和依托,充分發揮綠色農產品資源的供給優勢,重點發展肉牛屠宰產業及配套加工、預制菜加工、糯稻加工等產業,為全市綠色食品產業提供有效資源供給和配套保障服務。西北部區域打造糧食生產加工園區,重點發展水稻、小麥等優質農產品。

田家庵區:以淮南安成經濟開發區為基礎和依托,充分發揮已有的工業廠房、產業基礎和人才聚集優勢,重點發展淮南牛肉湯及配套加工產業、方便休閑食品產業,延伸拓展休閑食品加工產業、調味配料產業,積極打造全市綠色食品產業研發和檢測的重要載體,構建區域范圍的重要冷鏈物流節點。

大通區:整合周邊企業和優勢資源,圍繞淮南牛肉湯、食用菌兩大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淮南牛肉湯產業及淮南牛肉湯數字運營基地,培育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和休閑食品加工產業,打造淮南地區重要的優勢特色綠色食品供給和加工基地。

為進一步了解掌握社會公眾對政策執行效果的反饋與評價,請您對該政策的制定及執行提出寶貴的意見或建議。我們將及時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斷完善。
  • 姓  名:

  • 聯系方式:

  • *內  容:

  • *驗 證 碼: